中电投去年利润翻番火电增4倍
2011年北京那次聚会的时间节点,恰是中国光伏发展迎来的第一个10年。
2021Q1由于竞价项目有并网需求,硅料本就供需紧,同时下游硅片厂商有囤货行为,从而促进硅料价格快速上涨,传递到组件环节,表现便是组件价格上涨到1.80元/W,而终端项目有内部收益率要求,底线基本为6%。这也是为什么券商预计2021Q1中,仅有大全新能源的2021Q1扣非是环比上升的;其他光伏环节2021Q1扣非都环比下降。
(4)硅片硅片环节一季度供给还偏紧,但二季度后产能释放也会降价,抢市场,隆基也说预计今年硅片毛利率将从35%,降至20%-25%,市占率从45%,升至50%。最后需要警惕的像爱旭股份专业化电池厂商、东方日升专业化组件厂商等企业,其在这场光伏博弈中,受损最严重,价格只能跟随头部波动,且成本传导的过程也会受阻。光伏中三剑客,隆基周一跌停,两天时间表现依旧不温不火;隆基从最高点下来,跌近34%。(1)电池片电池片环节CR5低于硅片和组件环节,单个厂商议价能力较弱,且随着二季度产能继续释放,电池片厂商如通威、爱旭等厂商也会像去年八月份一样,让利出来,从而使组件成本压力降低。根据券商的测算当组件价格维持在1.80元/W时,IRR收益率为6%。
其次是一体化厂商如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中环股份等厂商,将在这场光伏博弈中好于专业化厂商及二三线厂商,如果对光伏行业依然有信心的,这样的头部企业也值得关注;这次下跌使这些一体化厂商目前估值也较为合理,但目前市场情绪偏弱,估值可能还会往下走,但长期来看值得关注。2市场对2021年终端需求比较悲观市场对2021年终端需求比较悲观也是有它一定的道理。因此,中环股份在近期频频出招,在2月1日宣布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就共同在银川市投资建设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达成合作事宜,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项目投资协议书》,项目总投资高达120亿元。
预计2021年四季度就可投产,建成后将成为中环股份第二个G12智能切片工厂,再次加码超薄G12硅片。近期又发布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规格创新降低硅料成本倡议书》,表示愿意配合下游客户逐步推动170m、165m和160m厚度单晶硅片的应用,共同应对供应链端的变化,继续推动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外展示出自身在薄片化上的实力。也就是说,近期的两笔硅料采购合同预估总金额超过了300亿元。
3月2日,大全新能源公司宣布已经和中环股份签订硅料供应合同。但其股价表现却跟隆基相去甚远,甚至在2020年的涨幅也低于很多光伏企业。
据合同规定,中环股份将在2021-2023年间,向大全新能源采购4.1万吨高纯硅料。作为我国知名的硅片企业,中环股份2019年在全球的硅片市场份额高达17.8%,为全球第三大硅片供应商2020年3月1日,晶澳科技再次发布公告,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将投资50.24亿元在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内建设年产20GW拉晶、20GW切片项目。从实际订单角度来说,碳中和大目标下,各大能源央企、地方国企普遍调高了未来五年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签约了大量光伏项目资源,意味着至少一段时间内,这些央企会是最大的光伏业主,同时他们采购产品的议价话语权会越来越强。
细心的读者或许早已发现,回A上市后的晶澳科技,发展步子明显加快,仅仅2年时间,8次发布公告,全面布局一体化,投资金额达到了440亿元以上,远远高于其2019年、2020年两年营收总和。包头晶澳、宁晋晶兴主要业务在拉晶,阳光硅谷、东海晶澳、邢台晶龙电子的主要业务在硅片,扬州晶澳的主要业务是电池,晶澳太阳能、合肥晶澳、上海晶澳、邢台晶澳、扬州晶澳新能源的主要业务在组件,包头晶澳光伏主要业务是电站运营。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分析,晶澳近年来的营收中90%以上来自组件的生产与销售,3%左右的收入来自光伏电站运营,通过滚动出售老电站并开发新电站的方式稳步发展该业务,从而改善现金流状况。此前在《站在未来看晶澳:行稳致远》一文中,笔者对晶澳回A事件进行过分析,发现在经历了产业调整阵痛、市场复苏及新力量集中爆发后,晶澳在把握市场风向变化上,愈发敏感,早早就嗅出了新发展周期内的风险和压力,布局一体化亦是晶澳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策略。
到目前晶澳科技几乎已经形成了拉晶-硅片-电池-组件-电站的稳定格局。自2018年以来,晶澳科技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加,到2020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已接近6%。
而一体化组件企业可以将硅片、电池、组件的利润加总,从而使业绩稳定性更强。从2月末广州发展开标的1.08GW组件结果来看,晶澳、晶科、隆基、天合、中来的大尺寸组件报价,均超出了招标控制价,被归为了报价无效类。
3060目标引领下的中国光伏,将进入一个新发展周期,度电成本下降、提升光伏在多种电源形式中的市场竞争力,都将推动行业加速迈进新时代,所谓的机遇与挑战并行,是针对少数头部企业,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不知在何时。在光伏行业进入平价时代的关键节点,晶澳科技在下一盘一体化大棋,此次投产晶澳科技再落重子。想做事、能做事,极度考验企业自身的财务造血实力。要知道,2018年是中国光伏行业的渡劫年,531新政出台行业大震荡,2020年疫情爆发全球经济萎靡,要保持持续造血能力实属不易。与绝大多数头部光伏企业不同,晶澳科技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进行管理,执行总裁牛新伟博士历任海内外多家半导体、光伏企业高管,经验丰富,几位副总经理亦深耕光伏行业多年,为企业战略执行力保驾护航,这也是晶澳科技长期保持创新力、创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详见下表)与此同时,晶澳科技5次发布公告,分别与彩虹新能源、新特能源、京运通、大全新能源、亚玛顿签订长单采购协议,囊括单晶硅片、单晶用料、光伏玻璃等。
除此之外,晶澳科技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长期保持在5%以上,在光伏头部企业的行列里同样位居前列。03低调潜行向加速冲刺俗话说,摊子铺得大了,就很难照顾周到。
自回归A股上市后,晶澳科技资产负债率有望进一步下降,一连串的募资动作,为长期产能扩张提供动力。再从破瓶颈的角度来说,任何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大部份头部光伏企业现已成形的产业布局,并非一蹴而就。
晶澳为什么一定要实现一体化?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有几个方面的思考,大概的关键词就是抢订单、降风险、破瓶颈。不得不提,组件排名下滑,反而晶澳科技整体盈利水平同比大增。
深耕光伏多年,晶澳科技成果显著,此番动作坚决有力,一体化势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但晶澳科技不一样,它是一点点、一步步铺摊子,就像水滴石穿,锚定方向,果断冲刺。在光伏头部企业的行列里,这样的成绩处于稳定居高的水平,仅次于隆基股份。晶澳也是一样,2010年的电池产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一,为了破除瓶颈开始向上拓展和向下延伸,硅片-电池-组件,成为布局模型,只不过之后的很多年里,顺应市场,晶澳的发展重心在电池和组件端,如此,晶澳的盈利空间也实现了大幅提高。
2013年隆基在单晶硅片领域已经成为全球龙头,但由于当时下游的需求既定,单晶硅片环节的发展空间受限,于是向下布局组件环节,促进下游接受单晶硅片的同时,扩大所处环节的市场规模,提升盈利空间。如今新周期内一体化优势更加明显,晶澳没有理由不继续完善产业链布局。
此处可以看到,晶澳科技鸡蛋不放在同一箩筐经营逻辑,对供应商的选择相对分散,避免了单个供应商的采购比例超过采购总额50%的情况,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稳妥之举。长期乐观的财务数据、高比例研发投入以及顶尖管理团队,都成为晶澳科技布局一体化的强大支撑。
自2018年以来,晶澳科技保持了净利润和毛利率的高速增长。从降风险的角度来说,各环节波动引起的业绩波动不可避免,过去几年由于硅料、单晶硅片、PERC电池的紧缺时间不同,给各环节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甚至是致命打击。
一体化布局既能实现优化整体成本,也可以提高产品差异化,因此带来的盈利加总,晶澳不会不知道。(详见:1.08GW组件集采开标:隆基、天合、晶澳、晶科、中来等10家企业参与投标!530W~545W双面最低价1.52元/W)又要抢订单,又要应对央国企压价,再赶上像去年、今年这样,光伏玻璃、光伏硅片货源紧缺、价格上涨,一体化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2017年、2018年、2019年这三年,晶澳科技的资产负债率一直高居70%以上,处于行业较高水平。根据PV infolink最新统计,2020年晶澳科技组件出货全球排名下滑至第三,2019年晶澳科技组件排名为全球第二。
2005年,晶澳科技的前身晶澳太阳能成立;2006年,奉贤基地建成;2007年,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2008年,扬州电池生产基地动工;2009年宁晋和扬州生产基地总产能达到650MW;2011年,全球最大一体化基地合肥3GW项目投产;2012年,日本分公司成立,成为日本组件前三供应商;2015年,马来西亚基地投产;2016年,邢台1.5GW组件基地投产,开启智慧工厂新模式,2017年包头3GW晶硅基地和东海2GW多晶金刚线切片项目投产;2019年12月,借壳天业通联A股上市,更名晶澳科技。如果说回归A股,是未雨绸缪,那么布局产业一体化,则是重拳出击的开端。
2018年晶澳科技的净利润增速达到了31.57%,2019年达到了72.12%,2020年前三季达到了82.52%,这三年晶澳科技的毛利率也分别达到了18.84%、21.26%、22.45%。01晶澳为什么一定要一体化新的产业周期正在来临,产业链演化速度之迅猛,是惊人的!表面上一片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晶澳之所以给大家留下稳的深刻印象,还有个关键指标,近年来晶澳科技的单瓦毛利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大致是0.4元/W左右,这也跟其战略布局一步步往一体化方向铺开有密切关系。作为光伏产业链利润最丰厚的环节,硅片市场近年来势头强劲,成为了组件龙头们关注的重点!甚至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掌握硅片环节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是实现利润二次增长的关键动作。